“情绪劳动”比工作更让人疲惫在线炒股配资识,警惕情绪过劳压垮身心
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
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)在现代职场中,一种隐形劳动正悄然吞噬劳动者的身心健康——它要求我们藏起真实情绪,时刻戴上“职业假面”。当银行柜员对刁难客户保持微笑,当教师强忍疲惫安抚哭闹学生,当客服深夜秒回工作消息时,他们都在付出一种被社会长期忽视的劳动:情绪劳动。
资料图片。健康时报图
近年来,情绪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。28岁的销售员李宇豪就因长期为客户提供\"情绪价值\"而身心俱疲,四年来,他不仅要完成销售任务,还要帮客户接送孩子、照料家务,甚至修图拍照,长期压抑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其中度抑郁。
7月31日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,以往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表现最为突出。如今,随着线上沟通普及,数字技术模糊工作边界,工作群“线上情绪输出”增多,劳动者需全天候维持饱满情绪,同时企业也将“情绪价值”作为低成本竞争策略,要求员工以微笑弥补服务不足,将情绪成本转嫁给个体,导致情绪劳动从服务业蔓延至建筑、IT、教育等行业,形成职场新常态。
曹大刚表示,心理研究发现,长期压抑真实情绪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、共情能力弱化,甚至诱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;宾州州立大学研究发现,高强度情绪劳动者更易出现酗酒、暴食等代偿行为。另一方面,透支的情绪劳动正在掏空职场人的热情和创造力,不利于企业、社会的持续发展。
曹大刚建议,破解情绪劳动困局需政府、企业、个体协同发力。政府层面,推动情绪劳动立法,明确认定标准与评估体系,可借鉴欧盟《数字劳动平台指令》要求算法管理评估情感负荷,建立中国情绪劳动保护基准。企业层面,转变管理思维,将“情绪健康”作为重要指标,如河南超市设“委屈奖”,厦门公司推带薪“不开心假”,常州企业允许每月1天无理由情绪假等都是有益尝试。个人层面,学会自我觉察与接纳,明确自己当前的真实情绪(如愤怒、委屈),承认它的合理性,而非直接压抑;意识到工作需要的情绪表达只是一种“职业角色”,不定义个人价值;学会设立两个边界,一是工作边界,下班后切换“工作模式”与“生活模式”,一是沟通边界,对超出职责的负面情绪礼貌但坚定地拒绝。“对于个人而言,情绪劳动不可避免,但不需要‘完美’消化所有情绪,允许自己有时‘做不到’,才是可持续的策略。”曹大刚说。
浙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