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配资导航
怎么个“干湿分离”法?
撰文:南总内分泌 姚均宜
血糖管理是患者日常护理的核心,而饮食调控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。近年来,“干湿分离”的饮食方式在糖尿病群体中引发广泛讨论,这种将固体食物与液体食物分开摄入的方法,正逐渐被证实对血糖控制具有特殊价值。
一、何为“干湿分离”饮食法?
“干湿分离”并非简单的饭水分开,而是指在进食过程中,将固体食物与液态食物间隔一定时间分别摄入。具体来说,就是避免在吃饭时同时大量饮用汤水、饮料等液体,或在餐前、餐后保持适当间隔时间再摄入液体。
二、“干湿分离”有科学依据吗?
临床研究显示,同时摄入流质和固态食物可使胃排空时间缩短30%以上。对于糖代谢异常人群,这种加速吸收会导致餐后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的对照试验发现,采用干湿分离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降低2.3mmol/L[1]。
液态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尤为显著。广东某医院营养科曾进行测试:同一患者分别饮用250ml小米粥和食用等量小米饭,前者餐后血糖峰值高出后者4.1mmol/L[2]。这印证了液态食物更易导致血糖飙升的特点。
三、糖尿病患者“干湿分离”有哪些优点呢?
▌1、控制血糖
固体食物如米饭、蔬菜、肉类等消化时间相对较长,血糖的上升速度较为可控。而液体或流质食物如水、饮料、牛奶等会使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,从而导致血糖迅速升高。干湿分离饮食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。
▌2、增强胰岛素敏感性
通过合理的干湿分离饮食,身体的代谢过程会更加有序,长期坚持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,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,使胰岛素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,降低血糖[3]。
▌3、增加饱腹感
干湿分离饮食可以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,增加饱腹感,避免过度进食,减少总热量的摄入,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和维持健康体重。
▌4、养胃
对于胃功能不佳的糖尿病患者,干湿分离饮食可以避免食物在胃中被过早稀释,使胃能够更好地进行消化和蠕动,有助于养胃[4]。
四、日常饮食如何做到“干湿分离”?
▌1、餐前准备
餐前30分钟喝少量水或清汤:这可以缓解饥饿感,减少暴饮暴食的可能性。建议选择清淡的蔬菜汤或菌菇汤,避免高油高盐的浓汤[5]。
▌2、正餐时的注意事项
正餐时专注吃“干”的食物:在进餐时,尽量不吃或少吃液体食物,如汤或饮料。专心咀嚼固体食物,如米饭、蔬菜和肉类,这有助于更好地混合唾液中的消化酶,帮助血糖平稳上升。
▌3、餐后管理
餐后1小时再喝水或饮品,待胃内的食物初步消化后,再小量补充水分。如果口渴难耐,可以选择漱口或湿润嘴唇。
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石,但需要强调的是,“干湿分离”只是综合管理中的一环。在实际应用中,仍要遵循个体化原则,配合规范的药物治疗和规律运动。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,建立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,让血糖管理既科学有效,又具有可持续性。
审核专家
李 佳
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,医学博士,研究生导师
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
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常委
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
SCI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
主编、参编、参译专著5部
近年主持国家、省部级基金5项 授权专利8项
多次担任大会同声翻译
多份SCI杂志审稿人
参考文献:
[1]李华,王志强,张敏等。饮食方式对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[J]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23, 39 (5): 412-417.
[2]陈静,黄晓燕,刘伟等。不同形态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应答的影响[J]. 营养学报,2022, 44 (3): 265-269.
[3]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. 10. Nutrition Therapy[J]. Diabetes Care, 2024, 47(Suppl 1): S115-S124.
[4]肖瑶,李明。饮食形态对胃动力及饱腹感的影响[J].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,2024, 32 (2): 109-114.
[5]张伟,王芳。糖尿病饮食“干湿分离” 的时序优化研究 [J]. 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5, 17 (5): 423-428.
本文审核丨南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佳 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浙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